
二战结束后,全球迎来了美国与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竞争。在全球政治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两个大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战败国德国的处理上,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协议,德国于1945年8月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成立了由四国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负责接管德国的最高权力。
当人们期待美苏两国将以类似方式处理战败国日本时,却发现美国选择了单独占领日本的策略。这一决定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苏联没有与美国争夺对日本的占领权呢?
1945年8月9日,苏联展开了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代号“八月风暴行动”。这一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摧毁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战斗的范围涵盖了库页岛、南千岛群岛、满洲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在战斗爆发之前,斯大林早已命令苏联远东军区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执行这一战略,明确表示苏联的雄心壮志:“我们不仅要解放与满洲接壤的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还要占领北海道的北半部分。”
展开剩余73%战事爆发后,一切按照斯大林的计划进行。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压倒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等地的驻军,并在1945年9月5日成功占领千岛群岛,炮口已对准北海道。
事实上,斯大林想要占领北海道的动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外扩张的欲望。早在1945年2月,盟军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已经达成了先分德国后分日本的战略计划。按照协议,战胜国包括中国、美国、苏联和英国将在日本进行分治。然而,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讨论分配日本领土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但到8月,罗斯福因去世由杜鲁门接任总统。杜鲁门上任后,立即表态拒绝与其他国家分治日本,明确指出“日本只能有一个父亲,那就是美国”。
对于斯大林提出的独占北海道北部的要求,杜鲁门的回应非常强硬,直接拒绝并告知斯大林,如果你想要,去找其他人要求。这一举动深深激怒了斯大林,杜鲁门的态度让他感到极大的冒犯与挑衅。
1945年8月21日,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亲自下令动员苏军第1和第2远东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及空军,全体准备向北海道展开军事进攻。苏联全军动员的消息迅速传到日本,虽然这一举动令日本天皇有所震动,但却未能让杜鲁门感到丝毫的威胁。杜鲁门坚信斯大林不敢开第一枪,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斯大林提出占领北海道的要求后立即遭到拒绝。21日苏联宣布全军动员,计划对北海道发起进攻,但22日时,斯大林再次致电杜鲁门,指责美国背信弃义,并坚决拒绝允许美军在千岛群岛建立海空基地。24日,苏军指挥部发布警告,要求全军严格警戒,以免发生误击事件,明确禁止任何飞机和舰艇前往北海道方向。
25日,斯大林最终放弃了占领北海道的计划,并通过苏联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约翰·R·迪恩少将向美国方面传达:“登陆北海道不在苏联总参谋部的计划之中。”经过一周的挣扎,斯大林不得不认输,彻底放弃了占领日本的梦想。
那么,为什么强大的斯大林也最终选择了妥协?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与美国抗衡。二战期间,美国的兵工厂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备物资,总额达到501亿美元。苏联从中获得了大量援助,包括18200架飞机、44000辆美式吉普车、37万辆货车、35000辆摩托车、7900多门高炮、10万挺冲锋枪、672艘各类舰艇,以及苏联急需的13万吨火药、13.2万吨炸药、260万吨钢材等。
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在二战中可能早就被纳粹德国占领。斯大林清楚,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内亟需重建,根本无力与美国再度发生军事冲突。此外,苏联在与日本交战时,麦克阿瑟已经接管了日本,且日本之所以选择投降,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失去了继续抵抗的能力。
此时,斯大林的核武器仍在研发中,直到四年后才可能完成,而杜鲁门已经掌握了核武器的使用权。面对美国的核武优势,斯大林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选择妥协。因此,从8月18日到25日,斯大林象征性地进行了几天的挣扎,仿佛一个校霸遇到更强大的对手,虽不甘心,但终究只能认输,最终放弃了占领日本的企图。
总结来说,苏联之所以放弃占领日本,是因为在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和巨大的军事实力时,苏联的“拳头”并不够硬。如果苏联具备足够的实力,斯大林绝不会轻易放弃日本。
发布于:天津市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